close

在現場的時候,有傳統媒體記者問了說這些網路寫手其實背景很雜,
許多人甚至對舞蹈根本沒什麼接觸,主辦單位對寫手們是有些什麼期待呢?

在我看來,正因為我們不是舞蹈專業
所以不會以一堆深奧難明令人懼怕的理論來論述。
也更可以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思考為什麼要走進舞蹈教室,


為什麼去看現代舞

這是第一次蔡瑞月舞蹈節網路寫手會後寫的。
其實早該發出的,只是之後發生一些事,blog也荒廢至今
今天把文章稍整理一下,當blog重新開張的第一篇,
也算是清個舊帳吧。

在現場的時候,有傳統媒體記者問了說這些網路寫手其實背景很雜,
許多人甚至對舞蹈根本沒什麼接觸,主辦單位對寫手們是有些什麼期待呢?

在我看來,正因為我們不是舞蹈專業
所以不會以一堆深奧難明令人懼怕的理論來論述。
也更可以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思考為什麼要走進舞蹈教室,

那麼,讓我試試看吧。

最根本的一個問題,來看這個對我有什麼好處?
對我未來的發展?事業課業,本身的豐富性?交友?聊天?
心情的愉悅?心靈的滿足?
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些似乎都不成理由。
該把這當成是做功課?還是該是純粹的休閒活動?
逸樂與藝術所帶給人們的美好感覺又該有些什麼分別?

終究,看得開心是必要的,
悲劇?能感覺得出來那是悲劇其實已該慶幸
重點是被吸引。

那麼創作者該做出能吸引大多數人的作品
還是該期待人們自己靠過來欣賞?

我不懂舞蹈,那比戲劇更少見到空白
(是的,我玩過一些舞台劇)
川流的動作幾乎填滿所有的時間
問題:為何要用這個方式動作?
好看?情緒?有趣?像徵?你要營造什麼樣的"感覺"?
另一個問題問則是向觀眾
你感受到了嗎?
舞蹈本身?動作之外。
觀眾該盡量放空去感受,還是該努力思考聯想解釋?

或許,正確答案是"隨便"。
馬諦斯有次被問道:你怎麼和小孩子們介紹你的畫?
他答道:問他,喜歡?不喜歡?

於是我們回到了最難答的問題:
你喜不喜歡?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答,
可怕的是有時(常常)會被接著問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喜歡/不喜歡)?

可怕的程度接近情侶之間互相擷問"你愛我哪裡"
‵□′,如果我描述得出來,那我愛的就不是妳,
而是擁有那些"原因"的任何一人了。

其實,喜歡或不喜歡,就是在描述一個事實
就像"你的頭髮是黑色的","你生在地球上"
可以思考一下其來源,
但原因其實不那麼重要,
不用有那麼大的壓力一定要去尋找答案。

只是分析一下或許有助於你下次選擇要不要花費時間和金錢去看另一個演出。

花費。
不只是金錢上的花費,還有時間。
"我花了時間和金錢,實在不想去看一個不知會是什麼樣子的演出"
而且,可能真的很無聊。
人們難得的休假,總是會希望每分每秒過得順暢愉悅。
好萊塢的電影能得到人們的信任即在於其簡單明確,
人們進戲院之前便大致可以預期自己將會得到什麼樣的滿足
在商人長久的經營擴大市場的結果之下,
失敗之作常常也可在進入戲院之前便由其他人口中得知。
所以那成為一個可以被計畫的活動。

現代舞呢?
因為不確定要看的是什麼而不被排進計畫
不確定感來自於不熟悉
要怎麼熟悉呢?
只有多去接觸
要怎麼在第一次接觸時可以不感覺浪費?
簡介與廣告詞?就我的經驗,那比舞蹈本身還要晦澀難明
有人帶是個好方法,只要他夠了解你
知道你的口味也知道什麼樣的東西不會嚇跑你
另一方面,我發現像這樣的舞蹈節也是個很好的機會

一個晚上餵了你xx隻舞蹈
來自不同的舞團與編舞家
讓你可以沒有太大負擔地品味風格各異的表演
也許間或會有點太撐了想吐,
但只要不是運氣太差,總能遇到一些喜歡的演出,
讓你的胃口又再度恢復,期待下一道菜。
這時稍微記錄一下,再看看演出簡介
下次就可以尋找類似或一樣的演出囉,
偶爾再冒險一下嚐試新口味則可以讓視界更寬廣

2006/10/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no 的頭像
    Tino

    TiNote

    T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